当前位置:pg麻将胡了模拟器-pg电子游戏麻将胡了>> 青岛市体育产业资源交易平台>> 政策法规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青政字〔2022〕62号) -pg麻将胡了模拟器

来源:  时间:

文号:青政字〔2022〕62号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3日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21〕18号)文件精神,促进我市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现就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目标

(一)到2025年,体育强市建设实现重大突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5平方米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55%。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不少于15个,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单位)不少于8个,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人均体育消费突破3300元。体育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体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走在全省及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二)到2035年,建成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现代化体育强市。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建立,争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成为国家全民健身示范中心;竞技体育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青岛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上的贡献率保持领先,成为国家竞技人才输出中心;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争创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建成国家体育消费中心和国际体育产品研发制造中心;与城市定位相匹配的赛事体系日益完善,建成国家体育赛事中心;区域集聚和辐射能力更加凸显,建成区域体育资源配置中心;体育文化传播力、凝聚力、感召力明显提升,成为展示青岛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共建共治共享的“大体育”发展格局更加健全,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主要任务

(一)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打造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生态圈。结合城市更新和公园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绿道、健身步道建设,完善山头公园、口袋公园运动健身功能。新建居住区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身设施;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学校和国有企业带头开放所属健身场地设施,做到“能开尽开”;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建的健身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到2025年,新建和改扩建各类体育公园12处、足球场100个、区(市)级公共体育场田径跑道20个,全市公益性健身设施超过11000处。(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社区运动会,创建一批体育特色社区。培育壮大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业余城市联赛。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行业协会作用,积极组织各类健身活动,落实推广工间操;打造“云健身”等健身场景;倡导“每天运动1小时、经常跑步5公里、快乐健行8千步”健身理念,形成“让运动成为习惯,让体育融入生活”的社会风尚。到2025年,市本级打造10个以上、各区(市)打造5个以上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残联,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以各级体育总会为枢纽、体育社会组织为支撑、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为补充,完善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政策引导和监督管理,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激发活力。鼓励发展群众自发性健身组织,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纳入社区服务体系,在社区设立健身活动站点,引导体育社会组织下沉社区组织健身赛事活动。(市体育局、市民政局、市行政审批局,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完善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建设,定期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延伸,培育一批体卫融合服务示范项目,建设一批社区运动健康中心(之家)。建立运动员进校园、进社区制度,开展公益健身指导服务,每个社区至少配备2名活跃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由社区监督其依法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创新“互联网 ”健身指导模式,打造一批云上科学健身传播平台,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市体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广播电视台,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快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1.优化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实施“夯基、强中、突尖”发展战略,持续巩固乒乓球、羽毛球、皮划赛艇等传统项目优势,着力提升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和“三大球”发展水平,聚力打造冰雪运动“北冰南展”的桥头堡,培育2—3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势项目,形成8—10项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体育项目群,增强国际国内大赛争光夺牌能力。(市体育局,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构建科学完善的训练体系。打造高水平教练员队伍,着力提升教练员科学组训能力。制定科研人员、专业保障人员培养计划,深化“科训医管服”复合型团队建设。建立体育训练科技攻关协作机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等科研综合优势,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可穿戴电子设备等在训练、参赛等领域的实践和运用,提升科学训练专业水平。(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卫生健康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完善训练场地设施建设。统筹资源支持市级运动队训练场地设施建设,保证各专业运动队的训练场地设施符合比赛标准。积极承接国家队、省队在青训练、设立基地及办赛等任务,加快推进中国足球篮球学院、中国羽协训练基地、中国国家队篮球训练基地等国字号体育学院(基地)建设。(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加快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1.加快体育制造产业集聚升级。聚焦健身器械、运动护具等优势制造产业,培育体育产业示范基地(项目、单位)和产业园区,壮大区域性集约发展优势和产业规模。引导体育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探索“智能健身器材 运动健康服务”等定制化应用场景的“产品 服务”模式。(市体育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民营经济局,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发展体育服务业助推体育消费。支持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体育培训业等体育服务业发展。持续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举办体育消费节等措施,促进体育消费。规范体育服务业市场经营,完善体育消费维权方式,营造健康发展的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建立健全体育服务消费调查统计机制,准确把握体育消费热点和行业发展动态。(市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有企业体育资源整合,鼓励体育企业上市,提升体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力争体育行业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走在全国前列。鼓励设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培育一批体育产业众创空间。(市体育局、市国资委、市民营经济局,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快推动青少年体育全面发展。

1.持续深化体教融合。完善青少年体育标准制定、信息管理、检查考核体系,建立师资培训、效果评定、竞赛活动、风险评估与处置、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强专业体育教师,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进入学校兼职、入职通道。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进校园开展课后公益性体育培训,普及体育运动技能。(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健全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学校为基础、体校为骨干、市级训练单位为核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为补充的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体系。持续深化体校改革,扎实做好基础训练工作。加快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学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以足球项目为试点,建立小学、初中、高中学段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并逐步延伸到其他项目。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发展,建立衔接有序的青少年体育竞赛、训练和培训体系。到2025年,各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不少于150家。(市教育局、市体育局,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整合青少年体育赛事资源,推进青少年竞技体育赛事体系和学校赛事体系有机融合,重点打造青少年“三大球”体育赛事及各级联赛,将小学、初中体育竞赛纳入市级竞赛计划,建立面向所有适龄青少年分学段、跨区域、周期性的青少年赛事体系。(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4.加强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大力推动体育公园、社区青少年体育场地设施建设,配建适宜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运动器械,创建一批青少年体育特色社区。实施青少年体育锻炼促进计划,常态化组织中小学生游泳普及、体育冬夏令营等活动。完善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开展针对近视、超体重、脊柱侧弯、心理亚健康等问题的体育干预。(市体育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快完善青岛特色体育赛事体系。

1.积极申办举办精品赛事。坚持国际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到2035年,年均举办各级各类精品赛事不少于30项,重点打造6—8项自主品牌赛事。完善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扶持奖励政策,以篮球、足球、羽毛球、电竞等职业赛事和“体总杯”三大球中国城市联赛为依托,活跃可观赏性赛事氛围,力争到2035年打造3个以上冠军俱乐部,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各级职业联赛和城市联赛前列。(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打造海洋特色赛事活动品牌。深化“帆船之都”品牌建设,积极申办单项帆船锦标赛等高水平赛事,办好青岛国际帆船周·青岛国际海洋节、“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等自主品牌赛事活动。持续开展“帆船进校园”“帆船进社区”“欢迎来航海”等帆船普及活动。逐步完善帆船码头及配套基础设施,成为国际一流的帆船赛事举办地。(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外办、市口岸办,青岛海事局,相关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大力发展海洋休闲体育运动。布局适合本区域发展的海洋休闲体育项目,加大海上游泳、龙舟等特色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播和推广,形成“一区一品”。开发一批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海上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打造“乘帆品海”海洋体育旅游品牌,塑造“海洋休闲,来青岛”的品牌形象。(市体育局、市海洋发展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快促进体育融合协调发展。

1.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体育与健康、文化、旅游、养老、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体育领域的实践运用。推动大型体育赛事与旅游、餐饮、住宿、交通、物流、建筑、传媒、广告等行业的深度融合。打造一批融合商贸、文化、娱乐等业态的体育服务综合体。(市体育局、市科技局、市民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统筹城乡体育优质均衡发展。健全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逐步实现城乡服务内容和标准统一衔接,完善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网络,推动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挖掘民俗特色体育项目,活跃乡村体育赛事活动氛围。(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3.促进区域体育协同发展。以赛事联办、规划衔接、项目共推为切入点,促进胶东经济圈、沿黄流域等区域体育协同发展。支持国内外体育组织和知名体育企业在青设立总部机构或区域总部。完善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交流协作机制,联合举办时尚体育赛事和体育表演。(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化和旅游局,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加快繁荣青岛体育文化。

1.推进体育文化建设和传播。弘扬和传播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拓展奥帆博物馆功能,做好奥运遗产发掘利用工作。深挖奥运城市文化价值,组织全民健身日、体育宣传周、奥林匹克日等系列纪念活动。传承保护青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青岛体育名人名录,树立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典型,发挥体育明星影响力和感召力,传播体育正能量。(市委宣传部,市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广播电视台按职责分工负责)

2.加强体育对外交流。加强与世界奥林匹克城市联盟、世界单项体育组织等联系,让体育成为青岛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渠道。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上合组织国家及青岛国际友城的国际体育交流合作。(市体育局、市外办,上合示范区按职责分工负责)

3.培育文化创意产品。开展体育文学、体育影视、体育收藏等评选和展示活动,支持鼓励体育文创产品创作,打造一批青岛体育文创ip。发挥体育文化载体作用,支持打造体育融媒体产品,进一步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市体育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广播电视台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加快推进体育治理能力建设。

1.加快推进数字化体育治理。推进健身场馆智能化改造,建设智慧体育平台,打造“全民健身一张图”,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推动我市体育资源及ip交易平台建设,完善交易服务功能,推动体育资源高效配置。(市体育局、市大数据局,各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2.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办体育。加大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力度,推动体育赛事活动服务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保障。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形成规范、高效的体育行政审批工作机制,为社会力量办体育创造便利条件。(市体育局、市财政局、市行政审批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3.加强人才引进培养。加大竞技训练、体育科研、运动康复、体育竞赛管理、体育产业运营等高水平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力度,完善体育人才激励机制,深化体育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加强退役运动员安置和创业指导工作。(市体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4.提高服务监管水平。健全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体育监管体制。做好体育场馆安全、高危险性体育项目经营安全等监管工作;加强体育赛事分级分类管理,探索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确保大型赛事活动安全顺利。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宣传教育和反兴奋剂工作。(市体育局、市公安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体育”发展格局,完善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等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各区(市)政府要将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如期完成体育强市建设任务目标。

(二)加强统筹支持。完善公共财政体育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对重点项目、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加强重点体育项目和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用地保障。推动体育领域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体育行政执法工作机制。

(三)加强责任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根据体育强市建设的目标任务,细化贯彻落实措施,加强督促检查,推动形成部门联动、齐抓共建的工作格局,确保措施落地。


 

青岛市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13日

 

 


字体: 】【】【】

青岛产权交易所

  • 地址:青岛市崂山区深圳路156号国金中心9号楼15层
  • 邮编:266100 业务咨询电话及邮箱:请点击查看
  • 技术部门咨询电话:0532-66718922
  • 监督举报电话:0532-66718919

司法拍卖二维码青岛司法拍卖

微信二维码青岛产权交易所

网站地图